立项申请书代写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代写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代写
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代写
科技查新合同报告代写
软课题研究报告代写
医学专题报告代写
课题项目验收书代写
课题论证代写
课题项目开题报告代写
科研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代写
调研课题代写
项目结项报告书代写
国家基金标书写作攻略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手册
代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论文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
科研课题基金申请书
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法
·医学论文 ·哲学政法
·护理保健 ·内科临床
·外科骨科 ·儿科妇科
·心血管病 ·案例范本
·艺术体育 ·建筑工程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理工科学 ·经济管理
·基础医学 ·其它方向

机构: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741287446@qq.com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址: www.lw777.com
QQ:741287446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案例范本
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添加时间: 2020-7-27 11:39:43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565

    称: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课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本研究中所称的感恩(gratitude)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在《牛津字典》里将其解释为“乐于把得到的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感恩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崇尚感恩,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古训。例如“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恩不报非君子”等。这都体现着一种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情愫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感恩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素养,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随着当代独生子女增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致力于大学生感恩心理研究,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积极的感恩心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母校、回报国家和社会就尤为重要,因此,研究该课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1、自18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感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的相关问题尚未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在国内率先以大学生感恩心理现状为主题,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索性地将“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研究向新的方向推进。

2、本研究整合了国内外关于感恩的概念,总结出目前国内外感恩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3、通过对大学生感恩心理特征的研究,揭示现代大学生感恩行为倾向、感恩条件、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体验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大学生感恩心理实证研究的理论。

4、本研究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有关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感恩心理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增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用意义

1、有利于科学把握大学生感恩心理现状,为我国的高校管理者提供科学的调查结果以供其参考。

2、通过揭示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体验、感恩行为倾向、感恩条件等一系列内容,深入分析大学生感恩心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3、帮助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激励措施以增进学生的感恩情感,从而找准学生学习目标。

4、通过本研究探索培养高校感恩文化的有效对策。

二、国内外感恩心理研究综述

(一)国外感恩心理研究综述

1、感恩的含义

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所有源自这个拉丁词语的词都与“仁慈、慷慨、礼物、给予和接受的美等”有关(Pruyser,1976),但是感恩的含义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同学者分别从哲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社会学的角度和心理学角度来理解感恩:

亚当·斯密(Smith,1790/1976)从哲学的角度把感恩定义为“那种推动我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Kant,1797/1964)把感恩定义为“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人类学视角试图通过理解“礼物的精神”来解释感恩(Komter,2004)。人类学家视角通过理解“礼物的精神”来解释感恩(Komter,2004,他认为用感恩可以解释人们是如何对大自然的恩赐做出反应的,人们是如何通过交换物品和服务来构建和维持社会联系的。

在社会学家看来,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的,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感恩的能力是在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下得以发展起来的。同时,感恩在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美德,感恩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体验感恩的能力以及表达感恩的能力。感激者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格财产,一种天赋,一种特质,或者甚至一种渗透到他所有社会联系的一种礼物。感激者并且认为,若缺乏这种道德感可能导致忘恩负义。

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感恩还是来自于对个人积极结果的认知,是对收到恩惠的积极认知,而这种结果是由于他人活动所造成的,对于感激者来说是不应得的。伯特茨和米勒德(Bertocci & Millard,1963)和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1958)都认为,愿意承认在自己的经历中价值的不应得的增量就是感恩。当人们收到来自他人的恩惠的时候,并且在他们看来这是给予者有意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体验到感激心情。海德指出,恩惠的意图的可识别性,是决定一个人在收到一种恩惠之后是否体验到感激心情的最重要因素。韦纳(Weiner,1985)认为,作为一种情绪,感恩是一种归因依赖型状态,这种状态由两个步骤的认知过程形成:第一,认识到一个人已经得到了一种积极的结果;第二,认识到这种积极结果是由一种外在的因素造成的。

但是部分心理学家则认为感恩是一种情绪,其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愉快情绪。他们倾向于用情绪词汇来描述感恩。威廉·麦克杜格(William McDougall,1929)在其著作《心理学纲要》中写到,感恩是一种第二位的、混合的情绪,它包括敬畏、羡慕、尊敬、妒忌、憎恨、烦躁不安等,并认为感恩是“微弱的情绪和负性的自我体验”的混合物。埃德温·韦斯特马克(Edwin Westermartk,1932)则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绪,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回报的友好情绪”,这种情绪包含一种给予愉快的愿望,作为对收到愉快的回报。韦斯特马克认为感恩没有一种负性的自我体验。拉扎勒斯和拉扎勒斯(Lazarus & Lazarus ,1994)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情绪”,它根植于移情于他人的能力,与感恩相联系的核心相关主题是对利它礼物的识别和欣赏。

通过以上分析,感恩含义存在多种理解中,但它们也存在以下几点共同点:首先,感恩是一种正性情绪。其次,感恩一般上在认识到自己获得好处,并且这种好处是由于别人的帮助而获得之后发生的。另外,感恩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也既是说在一个人通过其他人获得好处之后,感恩可以激发他作出善举以此回报。

2、感恩的研究进程

(1)感恩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思想历史中,数世纪来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是《论利益》,这篇文章是由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尼卡(Seneca)于大约公元5世纪写的。塞尼卡认为,要想理解感恩,必须先搞清楚恩惠提供者和恩惠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双边关系。

中世纪,关于感恩的理解,有两种不同于塞尼卡的看法。奥古斯丁(Augustine)从来都没有使用过 “gratitude”这个词,并且奥古斯丁使用词语“gratia”也总是出于神圣目的,而不是人类的义务。在阿奎那(T Aquinas)看来,感恩是人们对一种特殊的情景或行动做出反应的情感(或情绪)。同塞尼卡一样,阿奎那也认为,在界定施惠者和受惠者之间关系的时候,意图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平等地位不再存在,社会中存在大量有社会等级的感激之债:人类对上帝,孩子对父亲,仆人对主人,接受者对给予者。阿奎那认为,只有把感恩作为一种义务感的连续体,这种复杂现象才可以得到理解。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前期,另外一种不同的看法是感恩和效忠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把忘恩负义与背叛联系起来一样。总之,在漫长的中世纪,神学家们是基于人与上帝的关系来理解感恩和忘恩负义问题的。10 世纪的西班牙哲学家 Bahya Ibn Pakuda,在其著作《心灵的职责》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关于人对上帝的感激。

16、17世纪,一系列的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和宗教革命,改变了欧洲长达一千年的神学气氛。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政治体系下自私角色的唤醒,刺激了现代社会契约理论的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 Hobbes)和德国哲学家普芬多夫(S Pufendorf)。在霍布斯看来,感恩是社会的必要条件,感恩可以使自私的人愿意为了他人利益或者社会利益,而做出无私的举动。因此,感恩是一种一般的社会条件(或社会美德),而不仅仅是两个人某种特殊关系的产物。与霍布斯不同,普芬多夫又回到了感恩是建立在提供者和接受者关系基础之上的思想。但是普芬多夫对感恩的理论探讨没有超越塞尼卡的看法。

到了18世纪中期,苏格兰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改变了西方思想家界定感恩的方法。不是为了纯粹从理性上解释感恩,而是试图去描述一种产生感恩情绪的机制,并且试图对这种机制如何与其他道德问题相联系做出解释。最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可以用来解释感恩什么时候是对某一特定情景的恰当反应,以及为什么是对某一特定情景的恰当反应。这种视角要比早期大多数道德哲学家的思想复杂的多。亚当·斯密对人性优点和缺点的分析,使我们对感恩的理解前进了一大步。首先,他明确地阐明了感恩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地位,为什么自私不能使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以及自私为什么不能为社会带来好处。其次,亚当·斯密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感恩的世俗解释,从而使感恩从中世纪思想的众多神学和等级假设中解放出来。感恩是一种把社会中的人联系起来的人类现象。第三,亚当·斯密的分析,解释了感恩情感是如何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被社会化的。社会中流行的感恩标准是如何被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所改进的,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因素能够产生和维持感恩。第四,亚当·斯密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可能危害合适的感恩情感的因素。尤其是自私可以使一个人的感恩情感逐渐变弱,直至没有。

(2)感恩的广泛研究

20 世纪的数位理论家对亚当·斯密的最初构想作了详细的阐述。西姆尔(Simmel,1950)和古尔德纳(Gouldner,1960)认为,感恩是一种帮助人们维持他们的互惠义务的力量。西姆尔把感恩看作为“人类的道德记忆力”。施瓦茨(Schwartz,1967)把感恩比作是“惯性”,一种促使社会联系保持亲社会方向的力量。特里弗斯(Trivers,1971)对感恩的进化功能进行了研究。他把感恩看作为一种进化适应,这种适应使人们对利他行为做出反应。

20 世纪中后期,认知情绪理论家对亚当·斯密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海德认为,当人们从他们认为有意帮助他们的人那里得到帮助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感激心情。像亚当·斯密一样,海德也认为,某人在收到恩惠之后是否能够体验到感激心情,恩惠的意图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海德还指出,若施惠者要求受惠者应该感激他的话,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并且,海德指出受惠者倾向于用内在动机来表达感恩,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比如义务或社会规范)。

Ortony, Clore & Collins(1988)认为情绪是一种认知系统的产物,这种认知系统由一系列标准和态度组成,它影响了人们对身边发生事件的理解。在这种框架下,感恩被看作是敬慕和喜悦的混合产物。当受惠者赞赏施惠者的行为时,即产生敬慕之情,当受惠者认识到施惠者的行为对他个人有好处时,就表现出喜悦心情。拉扎勒斯和拉扎勒斯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情绪”。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感激心情,在于他移情于他人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每一种情绪都与一种独特的剧本情节或“核心相关主题”相联系,这种情节或主题可以帮助人们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且评估它们与个人幸福感的联系。感恩的剧本情节是对一种利他礼物的认可或欣赏。施惠者给予礼物和受惠者接受礼物都包括移情,因为受惠者必须认识到施惠者的积极意图,而施惠者必须认识到受惠者的需求。也就是说,仅仅当受惠者能够与施惠者为了受惠者所做出的努力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体验到这种核心相关主题。

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2001)提出拓宽构建理论,该理论认为感恩可以拓宽人们的思想模式,从而做出大量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同时,理论研究也表明,感恩也可以建构心理和社会资源。感激个体为了表达感恩做出亲社会行为,久而久之,由感恩引发的这些行为就可以建构和强化社会联系和友谊关系。根据特里弗斯的看法,感恩可以激发互惠利他行为,这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持久友谊的指标。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说感恩的情绪和表达本身是道德的,而是说,感恩来自于并且能够激发道德行为。感恩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情绪反应。麦卡洛等认为感恩有三种特殊的道德功能:道德晴雨表功能;道德动机功能;道德强化物功能

(3)感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①感恩言语行为研究

戈登(B Gordon)对感恩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因此也可以说他对感恩的日语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达感恩用的最多的是“谢谢”,其他的感恩表达语“承蒙您多方关照”,“真是帮大忙了”,“感谢”,“高兴”等在各种具体场合都有所体现。说明日本人通常使用一些限制的表达语、形容词以及其他的强化语来表达感激心情。另外,结果还表明,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礼貌的表达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心情。戈登还分析了感恩表达语的日本文化背景,他认为感恩表达语与日本文化的下列三个方面联系紧密,即互惠性、含蓄和谦卑、以及依赖性。

②感恩与人格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Saucier & Goldberg 发现,感恩与宜人性呈高相关,与开放性呈低相关。宜人的人可能更感激,因为他们发现感恩是一种有用的维持积极人际关系的机制。宜人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因素,它包括大量亲社会特质,像移情、信任和宽恕。在宜人性中得分高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关系并且人际冲突较少,适应性更强。Mccullough也发现感恩倾向高的人在社会性行为、同情、宽容、信仰、精神超脱性方面的得分也很高,宜人性与感恩呈正性相关,忘恩负义的人常常对他人的恩惠报以憎恨、敌意或者冷淡。感激的人在宜人性上得分较高,在自我陶醉上得分较低。这些初期研究结果可以描述出感激者的特征,即他们可能易于维持愉快的和有建设性的社会关系。

③感恩与幸福感

像其他积极情绪一样,感恩可能与幸福感、应对和调整有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感恩可能促使社会关系和应对资源的发展,从而帮助人们在困境情况下维持幸福感。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模型,她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心理定势,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这些资源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发挥用处。用这种模型来解释感恩是如何提高幸福感方面可能有用,因为感恩建构了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资源。感恩能够激发亲社会互惠行为。

④感恩与健康

新近研究结果表明,与较少感激倾向者相比来说,具有感激倾向的人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能够完成更多的目标,更乐于帮助他人,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他们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更稳定的心率,同时他们有较低的抑郁和负性情绪。感恩还可以抚慰心灵、减轻痛苦以及提供其他的令人昂扬的动力,另外感恩还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2、国内感恩心理研究综述

(1)感恩的含义

“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所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知恩图报的精神。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要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感恩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食粥相继,士民感恩之”。“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恩恩德”之意。

《辞海》认为感恩是在别人得到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于“感恩”,《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 “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说文解字》对感恩有这样的解释:感恩 ,感 ,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

周元明(2007)认为感恩是指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白霞(2006)指出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受到施惠者的恩惠后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能促使受惠者对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同时,感恩也是一种道德情感,即感恩来自人类的良知良心并且能够激发道德行为。赵国祥(2006)认为感恩 gratitude 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 ,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2)感恩的研究概况

目前,众多“感恩教育”的缺失的事件使我国教育界已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如上海市教委2005年8月推出的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广东政协委员徐龙提倡表示全社会应当提倡发扬“感恩文化”,建议可以在全社会开展各类感恩主题活动,如大型感恩主题征文活动、评选"感恩年度人物"、确定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感恩节"等。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学术界也出现了少部分感恩心理的研究成果。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国内对感恩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研究对象大多为学生,提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南京大学教授侯惠勤忧虑地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徐翔认为:孩子们从小对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同时,徐教授又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责任不全在大学生身上,这里面掩藏了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谭振亚强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萧玲从家长、教育体制、传统的育子观念这三个层面上分析了“感恩缺失”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除此之外,四川大学教育发展中心的蒋平、于节等分析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②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在所查文献中只有两篇文章是定量的。赵国祥、陈欣(2006)在对初中生的感恩行为进行研究,提出感恩包括人物取向、事物取向、道德取向3个维度。马云献(2004)在《中国健康心理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学生感恩量表的初步编制》,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感恩量表的因素结构,在Mccullough等人提出感恩层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初步编制大学生感恩量表,该量表分属4个分量表:深度量表、频率量表、广度量表和密度量表。

3、以往感恩心理研究的不足

(1)感恩概念不清,“感恩”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感恩戴德,也就是说,感恩包括两部分:内心感受或内心体验,这是感恩的深层次的东西,是感恩的核心所在;行为表达,包括感恩言语行为表达,比如,对施惠者说“谢谢”和感恩非言语行为表达,比如,受惠者表现出来的高兴和快乐等,这是感恩表现于外的东西,是现象层面。国外感恩理论混乱而不能统一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感恩的这两部分的内在关系。比如说,他们把“感激”和“感恩”混为一谈。实际上,“感激” 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它强调引起内心的激动和好感。可以看出,“感激”相当于“感恩”的内心感受或内心体验,而不同于用来表示感谢的感恩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外对“感恩”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感激”进行研究。他们对感恩表达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对“真感恩”和“假感恩”做出区分。也就是说,同样是说一句“谢谢你”,有的人是真心实意的表示感激心情,而有的人则是虚情假意的。

(2)研究方法单调,当代感恩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单调,主要是传统的测验法和调查法,并且在测验时使用的工具也仅仅是一些由自我报告组成的问卷,而很少使用实验法。这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自我报告量表在施测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反应偏差是最常见的问题,包括假冒良好偏差、假冒恶劣偏差、默认偏差、反对偏差、“中点”反应偏差。评价忧虑也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被试很可能意识到测量自己的感恩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他们更可能表现自己的积极一面,而掩饰自己的消极方面。另外,被试也可能为了追求社会赞许性或是迫于群体压力,做出违心的选择,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3)研究领域狭窄,目前感恩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感恩言语行为的研究,感恩与人格的关系,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感恩与健康的关系。但是还有许多领域值得研究,比如感恩产生的情境,感恩形成的年龄,感激的对象,感恩与其他情绪情感的关系等等。

                                                                                   1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1、通过揭示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体验、感恩行为倾向、感恩条件等内容,帮助高校深入了解大学生感恩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学生教育管理提高参考和借鉴。

2、分析大学生感恩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

1、国内外感恩心理研究综述

2、大学生感恩心理现状研究

3、大学生感恩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4、培养大学生感恩心理的对策研究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创新点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国内外感恩心理研究基础,通过设计标准化的大学生感恩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揭示当前大学生感恩心理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育参考,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素材,以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研究的创新点:

(1)多种研究方法的系统应用。本课题研究将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保证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研究角度的创新。本课题从个体微观层次研大学生感恩心理特征,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内容的创新。目前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专门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将通过研究大学生感恩心理揭示出目前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社会培养感恩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利用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感恩的理论文献和相关报道文章。并对有关内容进行重点分析,供本研究参考。

问卷调查法。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

访谈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感恩有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比较法。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感恩方式、感恩条件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2)可能性分析

理论可行性

本研究属于心理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范畴。大学生的感恩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其特点以期提出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再加上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专门研究大学生感恩心理,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空白。

实践可行性

资料准备充分。国内外研究感恩的文献比较丰富,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些的资料和借鉴。通过书生之家、CNKIElsevier SDOSABI/inform等数据库查阅了近60余篇论文。同时,学校与学院相关藏书较多,能够有效保证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完成。②研究工具的科学性。研究工具即研究问卷将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标准进行编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③人员及调查对象保证。本课题组成员具有研究经验,研究团队具有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同时成员从事学生工作,易于研究取样调查。④时间保证。本课题预计历经一年的时间2009.5-2010.6),因此有足够时间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4、年度计划安排

起 止 时 间

内  容  摘  要

备  注

2009.5-2009.8

查阅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2009.9-2009.10

设计开放式问卷,对少部分大学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封闭式问卷。

2009.10-2009.11

对封闭式问卷进行试测,经修改、调整后形成正式问卷。

2009.11-20010.1

对选取的调查对象正式施测,同时对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访谈调查。

2010.2-2010.3

在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论文的初稿。

2010.4-2010.5

将论文初稿反馈给领导征求修改意见,完善本论文。

2010.5-2010.6

形成最终论文

                                                                                    3

三、研究成果应用前景,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本课题研究完成后,拟向重庆市教委、我校政工系统、教务处等提交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报告,为相关教育机构制定青年大学生感恩教育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尤其是为我校学生工作部门制定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四、现有工作基础

课题组负责人长期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研究,在国内期刊上已经发表了多篇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课题组成员可以借助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料。所在单位有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设备,能够有效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本课题将充分借助与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研究,研究所获得数据将使用SPSS FOR WINDOWS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国际互联网沟通各研究人员之间的有关信息。

课题组已经初步确定了相应的调研对象、方式和方法。

   4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09 中山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立项分析
  • 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参考—应用经济学、管
  • 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申报
  • 改善歼八II战斗机‘低速性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