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申请书代写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代写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代写
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代写
科技查新合同报告代写
软课题研究报告代写
医学专题报告代写
课题项目验收书代写
课题论证代写
课题项目开题报告代写
科研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代写
调研课题代写
项目结项报告书代写
国家基金标书写作攻略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手册
代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论文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
科研课题基金申请书
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法
·医学论文 ·哲学政法
·护理保健 ·内科临床
·外科骨科 ·儿科妇科
·心血管病 ·案例范本
·艺术体育 ·建筑工程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理工科学 ·经济管理
·基础医学 ·其它方向

机构: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741287446@qq.com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址: www.lw777.com
QQ:741287446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艺术体育
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添加时间: 2018-11-17 20:45:3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499

 

  崔熙   谢大伟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重庆 404100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对高校体育课堂开展课堂内外结合的思路进行初步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文章提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实践思路,包括:多元化发展课程俱乐部,充分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挖掘体育课程内涵,促进课堂内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完善课堂授课模式,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课堂内外;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思路

1 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终端,肩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发挥作用。为此,我国高校在上世纪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进入了“快车道”。但是,在扩招以后,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在满足了各行各业需要的同时,也因为综合素质的不足造成了很多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同时,学生在未来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也需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具备发展的潜力。

体育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1]。很多学校也都纷纷开始利用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抗逆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而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完成的,课外时间则很少为师生重视。实际上,体育课程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实都有体育课程的影子,而且往往是课外的时间更能让学生十分放松的参与体育活动。如果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外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及课外开展体育活动的便利,积极的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的进行融合,必然可以对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条更加具有可行性,而且更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需求的道路。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将大学生课外生活与课堂体育教学活动邮寄的进行融合的新策略,旨在构建新时期高校体育高校课堂,为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新的参考。

2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实践思路

2.1多元化发展课程俱乐部,充分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体育新课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很少有让学个性展示的机会,结果课堂的气氛普遍呆板僵化,效率不高。实际上,在高校扩招以后,学生的思想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渴望积极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形成自己的成长特色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愿望。为此,各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理念,更好的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结合学生特色,尊重学生需求,成立各种兴趣爱好的俱乐部是推进学生自我展示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各高校可以成立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拳击俱乐部、街舞俱乐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自愿,退团自愿[3]。在这个基础上,爱好相似的学生们聚到一起,共同语言也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必然会更多的在俱乐部中进行交流。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不仅会被更加充分的利用去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而且学生们还会在课余时间有意无意的对课堂学过的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另外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避免了一些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2.2 挖掘体育课程内涵,促进课堂内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们学会比较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形成更为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这原本就是体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的一种重要目标。但是,在以往的很长时间中,教师们都会有意无意的认为,体育就是在这45分钟之内课堂的事,下了课以后学生们愿意干什么,是不是还会参与体育活动,怎么参与体育活动,参与什么体育活动,就不归教师管了。结果,课余时间,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体育活动,连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会完成,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游戏、打扑克等不健康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却也是杂乱无章的,想参加什么就参加什么,想锻炼什么就锻炼什么,根本没有秩序和目的性[4]。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也影响了体育课程价值在学生心目中的树立,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将学生课堂内外的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制定出学生课下锻炼的内容、方法和锻炼时间,并且要针对学生的锻炼情况加以辅导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课下锻炼更好的融入到个人体育技能的提高之中,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2.3 完善课堂授课模式,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导向,有什么用的评价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考核方式。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一般都是每周2节课,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会无一例外的把这2节体育课按照大纲要求,要求教师严格的去执行大纲的任务。而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模式,只能是说完成了大纲的基本要求,而对于素质教育时代下,如何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毫无意义。为此,各学校需要积极的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在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之上,将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到体育课程之中。具体来说,就是执行“2+2”的授课模式,即将每周2节体育课和每周2节课外活动时间,统一排入班级课表之中,达到课内体育锻炼相互衔接的目的,而且将这种衔接制度化、规范化。为了配合这种新的授课模式,学校在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时候,要把每周这4节体育课统一考核,作为教师授课成情况的综合反映;而教师考核学生的时候也需要将每周2节课的正规授课与每周2节课的辅助锻炼与学习进行融合[5]。在每周的4节课中,教师都要严格考勤制度,课堂表现也都要统一看待,并量化计入平时表现之中,最终还要统一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通过加权分析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样设置课程体系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相互辅助,最终形成热爱体育事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2.4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即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结构的主体[6]德国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不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都是自己主导课堂,很少让学生发言或者主动做些什么,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际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不例外,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都不会深刻的理解这门课程,更不会形成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以往教师往往都是过分的强调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技能的提高,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积极性去学习,学生学习了这些动作之后,在课下有没有去复习和运用。这样以来,给学生一种感觉就是只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才“有用”,课下没有必要再去实践,而且这种所谓的“有用”也只能是在考试之中才有用出,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没有联系。显然,这种认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师生角色转换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性[7]。通过这种主体性的确立,激发学生在课下去运用课堂知识进行自我完善和锻炼,进而形成运用的积极性。最终使体育课堂成为一个媒介,越来越强的辐射到课余时间,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结语

总之,体育课程在高校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必须要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课程真正走入到学生的心坎之中,才能彻底扭转过去重课堂轻实践的局面。当然,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打破和扭转一种思维定势显然不是朝夕之事。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学生实际条件不断的完善,最终才能形成一条行使有效的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最终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更为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琴. 课堂内外结合,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6.

[2] 万美荣,杨德敏. 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3] 宋晋勇,高  . 俱乐部制群体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 科技信息,20096.

[4] 杨金花. 《体育与健康》课内外结合教学实践[M]. 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论文集,2008.

[5] 胡公正.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086.

[6]   甦,吴筱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应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7] 绍兴市职教中心:发展个性 培养能力——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组 马怡推荐)[EB/OL].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09 中山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立项分析
  • 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参考—应用经济学、管
  • 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申报
  • 改善歼八II战斗机‘低速性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