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申请书代写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代写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代写
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代写
科技查新合同报告代写
软课题研究报告代写
医学专题报告代写
课题项目验收书代写
课题论证代写
课题项目开题报告代写
科研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代写
调研课题代写
项目结项报告书代写
国家基金标书写作攻略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手册
代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论文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
科研课题基金申请书
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法
·医学论文 ·哲学政法
·护理保健 ·内科临床
·外科骨科 ·儿科妇科
·心血管病 ·案例范本
·艺术体育 ·建筑工程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理工科学 ·经济管理
·基础医学 ·其它方向

机构: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741287446@qq.com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址: www.lw777.com
QQ:741287446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艺术体育
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添加时间: 2018-11-17 20:44:42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497

 

                 —以中南大学体育保健课程为例

余玲[1]   鲁丰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长期以来针对体残病弱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强化的是“教”的统一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评价方法等等,并没有让每一个体残病弱学生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自我体育锻炼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可以较好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体残病弱学生的理论知识上有明显差异,90%以上的学生对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布置课外体育作业等形式,他们的锻炼态度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词:高校;体育保健课;个性化

Inqui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Ling1   Lu Feng

(Dept. P.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unan Changsha 410083)

Abstract: Since long ago, aims at which the body remnant feeble student to open the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strengthens is “teaches” the unification request—unification program of instruction, unifi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unification assessment method and so on, has not let each individual remnant feeble students obtain fairly suits its body and mind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sports knowledge and the self-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which ne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he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3 years, this paper inqui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adapt the body remnant feeble students’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to the body remnant feeble student’s theory knowledge, 90% above student to the personalized sports health care curriculum expressed satisfaction or satisfies extremely; their exercise manner in the behavior cognition, the behavior custom and the subjective standard aspect has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their healthy body suitable can enhance obvious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dividualization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两次修订,取消了残疾人不平等的报考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体残病弱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进入了大学。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国高校在校学生中体残病弱者占到13.6%,在“十五”期间,普通高等院校累计录取残疾学生 16000 余人,残疾学生高考上线录取率维持在 90% 左右[1]。这部分体残病弱学生是否公平地得到了符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体育教育呢?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表明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而长期以来,针对体残病弱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强化的是“教”的统一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评价方法等等,并没有使每一个体残病弱学生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自我体育锻炼方法。

因此,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原有的体育保健课程迫切需要拓展新的视野和领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实践,旨在为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体育保健课课程教学现状

教育部在1992年和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将体育保健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也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应该为部分身体异常和体残病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第16条也规定,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我国2007年启动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体质的重要举措,体残病弱学生也应享受体育的阳光。

由于体残病弱学生身心的特殊性,普通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所有体残病弱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改善教学方法,比如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不能太大、教学方法不能过于单一,特别是他们体育课的生理负荷一定要合理,应适当安排休息等等。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并不尽如意。林志诚[2]、徐志刚[3]等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高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而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内容(如表1)并不是体残病弱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4-5]、教学组织和教学针对性不强,仍然是采用“一刀切”、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标准随意且不够合理,基本都是“过关”[3]。如此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对此较不满意或不满意[6],也将影响其锻炼习惯的养成,达不到促进体残病弱学生的身体康复和满足其科学健身锻炼的需求。

1 代表性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内容安排

学校

教材

北京大学

理论、水中康复、球类康复、传统养生康复等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太极拳、太乙元明功、自我保健按摩等

华中师范大学

理论、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南京师范大学

理论、太极拳、交谊舞、羽毛球等

山东大学

理论、田径(短跑、长跑、投掷)、篮球、排球、太极拳等

厦门大学

理论、八式太极拳、太极十八式、基本保健按摩等

华侨大学

理论、太极拳、素质练习(中长跑、实心球)、小球等

   因此,将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开发引入到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以谋求体残病弱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体残病弱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终身运动兴趣,掌握终身运动的知识,提高终身运动的能力,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学会自我保健,保持终身健康。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课题研究。随机选取中南大学一年级体育保健课中4个班的120名学生,2个班(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实验班,其余2个班(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对照班。授课时间90分钟,每学期32学时,共4个学期。

3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构建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以个性化特征为依据构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场等方面,以培养和发展体残病弱学生在运动方面的个性特征为前提,为他们提供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运动兴趣爱好与意志品质等,进行终身科学运动的结构体系。

3.1课程目标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旨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残病弱学生的特点,教师作为主体,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持续的、动态的课程,使体残病弱学生了解自身机体的生理特点而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日常保健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康复和保健的目的。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构建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需求到选择合适锻炼方法,科学地参与体育运动,科学监控运动强度,监督评价锻炼效果,到体验运动乐趣”,完成“自主健康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3.2课程内容

目标导向决定教材内容的选择。对体残病弱学生而言,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保健课程中的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据吴燕丹等[7]调查,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中并没有切合体残病弱学生的特殊要求。而体残病弱学生的特殊性正在于其个体化,这与保健课程的普适性原则相矛盾。同样是体育保健课程,不同的学校开设的内容五花八门,表面上是为了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个体化要求,而实际上为了迎合各个学校自身的现有条件。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应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可参加各种体育社团,与他们同场竞技[5]。如果只是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的内容,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又是针对中老年人群,这其实是忽略了体残病弱学生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后才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体残病弱学生进入大学和普通学生一样可以接受体育教育,但只表明这是形式的平等,若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就必须对体残病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育教育。

因此,“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应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宗旨。我们在设计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普遍身体较弱、肌肉力量较差的现实情况,可以在运动规则和难易度上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有氧练习、力量练习、体适能项目以及东西方健身术的优势互补,在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融会贯通掌握养生、健身的方法[7]。因此,笔者从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出发,征求专家、教师意见,结合体残病弱学生的特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遵循“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合理安排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如表2),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乐趣、自尊、满意、信心等需求,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标准的教材或改变教材内容的各种形式来提高和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确保每位学生的健康体适能都能改善和提高。

2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理论

健康与健康促进

合理膳食,营养保健

个性化运动健康处方

体适能评定方法

医疗康复体育

运动健康自我保健

身体练习方法

运动与健康促进

实践

拉伸运动

垫上运动

24式简化太极拳

健身六字诀

初级瑜伽

柔韧性练习

个性运动处方

平衡性、灵敏性练习

基础保健按摩

健身走、快步走

力量性练习

乒乓球、软式排球

登山

体育游戏

传统有氧操舞

水上运动、游泳等

3.3教学形式

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是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秉持的理念应该是让每个体残病弱学生都能取得进步。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手段应与学生的个人特点与专业特点相适应。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大学生的资源优势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构建与运动健康、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知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学习与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自我教育的需求[8]

成功的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学习者发展水平构建。应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实践和模仿为主的授课制的束缚,努力实现课程讲授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方法介绍与课外积极练习相结合,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有利条件。

对于体残病弱学生而言,应更为注重人文精神,这也是体育教学活动深层次、活动者的灵魂。教师应该和学习者积极配合,通过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让体残病弱学生获得完备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能力。采取的教学形式应该能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形成,提供最大可能的空间和自由度,应促进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与习惯,学会自我保健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目标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4 个性化评价

现行的体育保健课程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视的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评价,但由于体残病弱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若过于强调某项技能的掌握,就容易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条件的改变或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可能会丧失从事特定运动项目的兴趣的动力,甚至放弃运动。

个性化评价追求的不是共性的约束,而是体残病弱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更为人性化,为体残病弱学生设计适宜的评价体系,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每年可以进行评估,而不是被忽略不计[7]。个性化评价重在及时掌握体残病弱学生体育保健课程学习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信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考察学生的学习是否为下一阶段提供借鉴和指导。

借鉴教育评价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群体、个体健康评价体系)、评价手段多向化(学生、教师自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评)等特点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评估体系,客观评价体残病弱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之中,所获得的、确定的综合素质的变化数据和规律。   

4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实施效果

4.1理论知识和课程满意度

采用中南大学体育保健班自编的理论试卷,用此试卷对120名学生进行预测后,通过项目反应分析此试卷试题,采用鉴别度高且难度适中的20题为正式测试试卷。理论考试分数从实验前的62.3%到实验后的88.5%。从上课的整体效果看,90%以上的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表3),说明个性化课程得到了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从另一侧面也表明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可以较好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 体残病弱学生对个性化教学的满意程度(n=60

非常满意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根本不满意

实验班男生

723.3%

2170%

26.7%

0

0

实验班女生

1136.7%

1860%

13.3%

0

0

4.2锻炼态度

为了检验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体残病弱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态度量表》从八个分量表进行全面准确的评定行为习惯,使锻炼活动成为体残病弱学生的一种需要。经毛荣建(2003)测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系数在0.640.89之间,说明其信度也都在可接受范围。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锻炼总分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结果明显优于实验前(P<0.01),其中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结果明显优于实验前。

3 体残病弱学生实验后锻炼态度的比较研究±S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行为态度

20.32±4.29

22.65±5.12

20.17±3.91

21.76±4.87

目标态度

31.11±3.57

31.83±4.26

30.67±4.12

31.98±4.49

行为认知

24.36±3.21

26.78±2.98**

24.12±2.95

25.09±3.22#

行为习惯

29.54±4.67

33.23±5.22**

29.19±4.22

30.10±4.89#

行为意向

22.33±3.16

23.49±4.28

21.79±3.26

22.12±4.07

情感体验

28.03±7.89

29.31±8.65

28.33±6.88

29.07±7.01

行为控制

25.96±2.65

26.26±3.28

24.79±3.19

25.32±4.04

主观标准

20.08±2.14

21.89±2.96

19.79±2.67

20.11±3.12

锻炼总分

195.79±11.43

204.73±12.47**

196.02±12.26

197.25±12.01#

注: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要让学生把体育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使体育习惯生活化。但由于体残病弱学生本身的体育基础知识较低,体育锻炼的兴趣又不高,而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学习可能还不够,这也就导致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和主观标准等一些评价指标还没有明显差异的原因。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他们对健康的深度认识,采用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督促他们进行自觉锻炼,教师和同伴为他们参加锻炼积极提供支持与帮助,从量表的锻炼总分和行为认知等方面来看,这些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3健康体适能

我国从1979年开始至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体质调研,获得了大量有关形态、生理机能与常见病等方面的数据,为我国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9]。然而一张免测单直接将体残病弱学生拒之门外,忽视对他们的有计划、有规模的调查研究,尚未建立体质健康的评价指标和标准[10],因此也就没有现成的体适能评价指标和标准可以适用于体残病弱学生。

对于体残病弱学生而言,其健康体适能的观念和计划与普通学生大致相同,只不过在选择项目和参考标准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作出适当调整。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通过找出一些替代项目予以衡量他们的体适能发展情况。体残病弱学生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尚无法保障,因此只能将以上测得的指标作为参考,以自身体适能前后测的变化幅度予以辅助说明,从一个侧面观察个性化体育课程对发展体残病弱学生健康体适能的作用。从表3可看出,体残病弱男生在个性化课程教学后,1600m快走和坐位体前屈成绩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1600m快走和握力成绩明显改善(P0.05)。男生的握力和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虽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学生选择的锻炼形式有关,也可能与学生本身的成绩尚可,还需提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3 体残病弱男生健康体适能的比较研究(n=30

身高体重指数

1600米快走(min

握力(Kg)

坐位体前屈(cm

实验班

实验前

21.15±3.46

15.24±4.67

25.58±6.98

7.67±11.13

实验后

20.89±4.11

12.11±3.26**

27.87±7.24

13.89±10.56*

对照班

实验前

22.26±4.22

15.49±4.16

24.97±7.21

7.59±10.88

实验后

20.47±3.68

14.78±4.25##

25.08±7.02

8.21±9.32#

注: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4 体残病弱女生健康体适能的比较研究(n=30

身高体重指数

1600米快走(min

握力(Kg)

坐位体前屈(cm

实验班

实验前

22.31±3.98

17.48±4.99

18.96±7.49

13.47±9.58

实验后

21.18±4.11

14.67±4.11**

22.79±7.22*

16.11±8.38

对照班

实验前

21.92±4.69

17.87±4.72

18.15±6.85

14.54±9.34

实验后

21.23±4.42

17.36±4.26#

18.74±6.37#

14.89±8.77

注: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两年的教学实验表明,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对体残病弱学生的理论知识上有明显差异,90%以上的学生对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的锻炼态度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明显提高。

5.2 建议

本研究根据体残病弱学生的特点,在健康体适能测试中选用1600m快走、坐位体前屈和握力指标,为体质测试仪器在体残病弱学生中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对体残病弱学生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因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对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建议对在职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重点放在体残病弱学生体育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培训上等。

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是否适合于其他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对体残病弱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的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及体质健康的提高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还需长期的监测和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为体残病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积极开展高校体残病弱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公报—事业统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cdpf.org.cn/2008old/sytj/content/2007-12/02/content_77887_16.htm.

[2]林致诚,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8-121.

[3]许志刚.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110-112.

[4]罗智波,熊茂湘,谭新莉.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体育,2007,11:9-13.

[5]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

[6]徐家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

[7]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85-87.

[8]史绍蓉,余玲.运动健康[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9.

[9]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48.

[10]程明吉,黄安龙,李文广.中国残疾学生体质与体质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2):82-8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8BTM008

作者简介:余玲(1978.5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体质。

          鲁丰(1987.8):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09 中山猎文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立项分析
  • 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参考—应用经济学、管
  • 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申报
  • 改善歼八II战斗机‘低速性能’的方法